蛮多人对于资产配置的认知,还停留在好多年前,就是自己去发现,配置。事实上,现在资产配置也出现了相当多的专业的团队,他们调研投顾,对投顾的策略做分析,有严格的制度对团队进行投票和打分,然后投出自身管理的每一分钱。
比如现在留意一些招聘网站,基金研究员,FOF研究员大多会做这样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要求相当高的事情,不但要对各类资产的性质有深度的了解,还要有办法对投顾有正确的了解,同时,精通各种统计学工具,不但能够做绩效分析,同时能做资产组合配置、投资表现监控……不但要求你有过硬的基础技能,且有非常强的沟通技巧。上承资金,下承管理人,成为了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这样的尽调比较多,接触的人也参差不齐。这个功能分类,其实行业的头部已经在逐步形成,既然有了榜样,大家都想有样学样,结果几乎无法复制,或不伦不类。这个小板块的倒数第二篇,这个系列也接近尾声了,针对这个问题,聊聊我的看法。同样,站在逻辑的角度。
其实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钱投出去的问题,投出去的效率,决定了规模,也决定了类似团队的发展。这几年可能很多人都在说FOF香啊,但是仔细看看,生存率并不算太高。
所以,核心问题,投什么?我的看法是,前期投人,后期投产品。
一个团队前期比较小,能够做的事情有限,如果建立一个极其繁琐的分类与极其细分的制度,那么执行的人力跟不上,执行的资金也跟不上,团队初期可能并没有什么名气,管理人的核心策略可能拿不到,走完全模块化,标准化的路子,长期下来,不存在优势。跟我问交易者的问题一样:你的资金规模没有别人大,人才没有别人多,筛选制度和进退制度没有别人健全,凭什么你能够超过别人?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看到过不少团队,他们非知名大机构不投,设置很多非绩效类的限制过滤掉很多机构,最后碰一鼻子灰。
对于小一点的资产配置机构,投的是人,即基金经理,或一个策略团队。策略是人做的,过去的历史不代表未来也能够实现,而在同等策略下,一个靠谱的人和团队能够大大减小在这个策略上做投资的额外风险。道理很简单,你没有那么多钱去做足够分散化的配置,这样的配置就会偏个性化,相对集中的风险的把控,很难在数据层面体现出来,那么靠的只是对人的深入了解。
比如现在开始形成一些风气,比如从“大而全”开始倾向于“小而美”,小,是规模,而美怎么定义呢?我认为并不一定要定位在单纯的业绩上,当然,这很重要,而是定位在对人的考察上面。
而对于一个机构如果做上了一定的体量,那么就是专业化的问题,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对策略分类,尽调,打分,过会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资金量一大,事务是指数级上升的,决策过程会变长,可能总监和尽调人员一年都见不上几面,大家时间也有限,那么,唯有做到足够的专业化,在这个层面去竞争。同时,增加主观性的投研,增强倾向性配置的能力。那么,优势就来自于三个方面:风险足够的分散化,尽量优于平均市场同类业绩的表现,对资产配置尽可能正确预判。
所以不同阶段,不同重点,清楚界限,反而更容易在行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