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王家怀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50605/j9vjm0b.html中商情报网讯: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通过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包括各种“智慧”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等等。
一、智慧城市产业链全景图
智慧城市产业链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感知终端层: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信网络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包含固网宽带、移动网络、物联网、专用网络等,作为信息数据传输的管道;三是服务平台层:数据平台基础设施,用于储存、交换和分析处理数据信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城市应用层: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智慧城市产业链——感知终端层
智慧城市感知终端层主要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这一层面主要涉及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基建等。
(一)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计量、存储等要求。传感器在工业4.0时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最底层和最前沿,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按照年复合增长率24%来计算,预计到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达2.2万亿元。
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传感器市场的也得到进一步增长。据数据显示,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亿元,在年突破亿元。到了年,传感器扩大应用范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测算规模达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国内企业纷纷布局其中。目前,我国传感器上市企业多达66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此外,珠三角区域、京津地区、中部地区分布相当。据统计,长三角区域传感器上市企业占比达38%,有企业25家;珠三角区域占比17%,有企业11家;中部地区同样占比17%,有企业11家;京津地区占比15%,有企业10家;东北地区占比3%,有企业2家。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具体来看,长三角区域传感器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珠三角区域即分布于广东省;中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传感器上市企业地图如下:
(二)智能手机
数据显示,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69亿台,而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96亿台,同比减少约万台。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4G手机即可满足日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5G手机市场不会迎来明显增长。同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也受市场饱和等因素,将维持低位运行。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华为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从年26.5%攀升至38.5%,领先第二名的OPPO一倍多。除了华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2到第5名分别是OPPO、vivo、小米、苹果。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91.3%的市场份额,其它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被极度压缩。
目前三星、华为已经发布过5G手机,而苹果还处于沉淀中,相关苹果5G手机的消息一直没有一个确定性。待到5G手机市场爆发时,市场份额占比靠前的手机厂商仍将成为5G手机市场中的主流品牌,但排名或将发生变化。
数据来源:Canalys、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进入年,5G技术加快落地应用,5G智能手机迎来发展风口。实际上,从年就有部分5G手机机型进入市场。随着5G手机的入场,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据预测,年5G手机市场爆发,年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达到年水平。预计在年-年,智能手机市场将迎来5G换机潮。
数据显示,年4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2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39.3%;上市新机型22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5.8%。1-4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万部、上市新机型累计65款,占比分别为33.6%和47.4%。
数据来源: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全球可穿戴设备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年至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由年的万部增加至年的3.37亿部,复合增长率为43.71%。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比较高的智能手表及耳机,近年来出货量亦呈显著增长趋势。
根据IDC的预测数据,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增至4.82亿部。未来可穿戴设备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1)智能手表、手环、耳机等主流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增长;2)以数字化健康为突破口,兼顾搜索患者重要数据和提升患者自我监控的双重智能医疗保健类设备的增长;3)以公司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达到信息传输和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等目的的企业应用类设备的增长。
数据来源:ID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外媒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公布了一种用于监测新冠病毒患者症状的新型可穿戴设备,这款可穿戴设备被设计成放置在病人脖子底部,责监测佩戴者的呼吸活动和咳嗽情况。可穿戴设备可检测人体生命体态特征,助力新冠肺炎追踪,可穿戴设备将成为这次疫情的受益产业。未来,可穿戴设备或将借助于这次疫情获得了普及与发展。
中国是可穿戴设备消费大国,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万台,成为仅次于移动手机的第二大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经突破万台。预计到年,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2亿台。
(三)新基建
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国家对于“新基建”的部署逐步深入,下表梳理了“新基建”行业的相关政策。
新基建行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商产业研究院
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看,“新基建”包括7大产业方向: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
“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投资,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我国保持下一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由新旧基建对比可推断出,“新基建”与“新动能”是一种乘数效应的体现,完全符合中国当前需要发展的多种目标。
三、智慧城市产业链——通信网络层
(一)固网宽带
根据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年第三季度《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年第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37.69Mbit/s,环比上季度提升了6.3%,同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7Mbit/s,年度提升幅度达到50.8%;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4.02Mbit/s,同比去年同期提升幅度也达到了11.9%。相关数据情况表明,我国固定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提升快速,移动宽带网络速率也在稳步提升,网络提速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年第三季度,全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过91%,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已占总用户数的80.5%;4G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已达79.1%,这些指标均位居全球前列。固定宽带下载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全国前三位,且上海、北京已率先超过了40Mbit/s,江苏、河南紧随其后。全国主要城市排行榜上,上海、北京、南京、郑州、天津位居前五位。
数据来源:宽带发展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各基础电信企业中,中国电信最高达到38.20Mbit/s,其次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4G网络下载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的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排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前五位;电信运营企业中,中国联通的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最高。
(二)5G
年以来,各地加快布局5G,三大运营商也发布了5G建设计划。近日,三大运营商均已公布年度财报,都披露了年5G投资计划。据投资计划显示:三大运营商年将建50万个基站。其中,中国移动将新建25万个5G基站,另外,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联通共建约25万个5G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含)以上城市。具体来看:
注:因有部分运营商基站合并共建,故合计数据已忽略合并部分避免重复计算。
根据相关预测,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3.6万亿元。按照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测算,年,5G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亿元;年,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2.1万亿元;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增长到3.6万亿元。十年间,5G间接拉动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到年,中国或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
5G直接和间接经济增加值贡献(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据了解,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已经达到70亿台;到年,活跃的物联网设备数量预计将增加到亿台,到年将增加到亿台。
近几年来,物联网概念加快与产业应用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整体方案的主导性技术思维。当前,物联网已由概念炒作、碎片化应用、闭环式发展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国物联网近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传感器产业突破亿元,RFID产业突破亿元;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亿元,同比增长24%;截止到年底,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增至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
十三五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到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底,全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4.65亿户。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预计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
三、智慧城市产业链——平台服务层
服务平台层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核心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运营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后期市场,行业应用不断纵向延伸,产生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的需求。系统集成商很多都把眼光投向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服务上。电信运营商也逐渐意识到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运营服务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转变运营和服务模式。
(一)大数据平台
在智慧城市产业中大数据平台十分重要,大数据产业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教育、交通、能源、大健康、金融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加速落地,年大数据体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据数据显示,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亿元;随着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产值达到亿元。年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产业转型、数据资产管理、信息安全等大数据技术及应用领域都将面临新的发展突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未来,大数据技术应用将进一步加深,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00亿元。
年2月26日,工信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了相关申报和评审工作,将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进行公示。试点示范项目包括四大领域7个方向,以下为公共服务平台方向具体名单: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政务平台
政务云是指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机房、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应用支撑、信息资源等,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高通用性、高可扩展性及快速、按需、弹性服务等特征,为政府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系统、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综合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培育,我国政务云已经进入了全面普及阶段。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6亿元,预计到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亿元,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覆盖率方面,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不含港澳台),有30个行政区已经建有或正在建设(完成招标)政务云;在我国个地级行政区中,有个地级行政区已经建有或正在建设(完成招标)政务云。政务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数据来源: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政务云市场广阔,各类厂商加快在政务云领域的布局,当下政务云市场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三大运营商;第二梯队是传统IT企业,如华为云、浪潮云、曙光云、紫光云等;第三梯队是互联网服务商,如腾讯云、阿里云、金山云、京东云等;第四梯队是系统集成商,如太极股份、神州数码等。
四、智慧城市产业链——城市应用层
随着5G网络的建设部署、商用,利用5G网络的特点为垂直行业赋能,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