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什么叫良知?
王阳明在《传习录》上说过:“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我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大脑中的逻辑思维,而是回归于人本质的“心”,心不是大脑中的逻辑,心是人隐藏在逻辑下面的东西。
例子:很多人都在问我是不是因为站错队而丢掉了工作,我说不是,我是站对了队的,然而,队伍的领队认为我现在虽仍在队中,但未来某日,我必然自己列队。因此,不如早下杀手。这在历史上非常多见。这几天*出演的上阳赋中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剧中的丈夫屡次救驾,但由于其掌握兵权,无论他是否要反都不妨碍皇帝对他起杀心。
我们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上杀他是稳住皇位的重要因素,不杀将来必成祸害,因此逻辑上没有问题。当皇帝下定杀心之后,开始用膳,吃饭间皇帝突然想起之前他多次引用救驾,难免悲伤,从而甚至落泪。但是,转回逻辑思维之后,就擦干眼泪继续执行刺杀计划。
皇帝的杀心基于逻辑思维,这些逻辑思维出自于大脑。皇帝的眼泪基于良知,良知出自于心。王阳明的“随心而动”其中的“心”就是指的良知,而不是大脑的逻辑。
我们经常会在电影上看到这样的一个片段,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在路边的水坑里救起一只蚂蚁,这样的行为就是出自这个人的“心”。
其实在专利行业,很容易看出从业人员是否有良知。大家打开一个审查意见通知书,一下就看到满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就知道该审查员不是从良知出发做事。看到某些部门做的某些事情,就知道这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非出自于良知。
回到专利代理行业,什么是良知?
代理机构有一个大客户A,有一个小客户B,该大客户A每年给案件,小客户B每年给案两件。大客户A和小客户B的代理费都是一样的,并且要完成的时间也是一样的。现在,代理机构人员紧张,案件无法如期完成,此时优先处理哪个客户的案件?
我相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上讲,应该处理大客户A的案件。但是,尝试着把我们的良知找到,从良知的角度上说,对于大客户A和小客户B来讲,是不是应该一视同仁?
另一个例子,还是大客户A和小客户B,有两个代理人:一个稍好,一个稍差。大客户案子应该给谁?如果随心而动,是不是应该在分配案子时去掉功利之心?
对于单个的代理人来说,如果今天要写两个案子,这是代理人的工作极限,必然要加班才能完成。一个案子是大客户A的,一个案子是小客户B的,小客户B没有审核,几乎代理人写完就可以递交。此时,代理人肯定花费大量的心思把大客户A的案子写好,而对于小客户B的案子,随便写写匆匆交差。大家扪心自问下,是不是如此?写案子是不是没有从自己的良知出发,而是从功利角度出发?
很多代理人都会问我相似的问题:我想得到进步和发展,但是目前的单位工作压力太大,我没有时间进步,应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给我之后,我自己也非常迷惑,为什么没有时间进步?写每一个案子不都是一种锻炼吗?代理人一旦这样问的话,我就知道这个代理人把案子当做一种任务,他并没有从自己的心出发,认真的对待每件案子。一旦从心出发,认真对待每件案子,则大事必成。
还有一个大家跟我聊天时常说的一句话:韩老师,我要是你,我早出去开所了。甚至于我前公司的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不然我也不会失业。
其实我想说是:开所的目的是什么?是赚更多的钱吧。可是做所有的事情都为了钱的话,我也无法成长到现在。其实,我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件案子在我能力范围内做好。这件事做好了,我相信挣钱只是附属品。
把自己的每一件案子做好,自己开所可以实现,自己在别的所打工也可以实现。自己开所的话,除了自己把每件案子都做好以外,还得监控公司的每件案子都做好,还要兼顾员工挣钱,还要股东盈利。这么多突如其来的良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也会有想偷懒的时候,当众多需要从心而做的事到来,我还能保持“良知”吗?
老专利代理人如果心有困惑,或许也能从中找到答案,与君共勉,共同进步。
韩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