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这个14岁男孩决定 [复制链接]

1#
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9216360.html

你装过摄像头吗?

自己的生活一五一十地完全曝光在父母眼中,究竟是怎样的感受?

最近,南京有一位14岁的男孩,因为爸爸给自己的房间装摄像头监控自己,他选择了报警。

爸爸的理由也很充分:孩子总爱熬夜上网,自己工作又忙,就想借监控监督孩子学习。

孩子很生气:“你这是侵犯了我的隐私。”

爸爸表现得非常理直气壮:“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我一时竟然语塞。

画面中,与冷静的孩子形成对比的是父亲的激动,他急得跳脚,激动地大声诉说着父母的忙碌和焦虑。

我相信,这位父亲说自己忙碌时是真诚的,我相信他的动机是想要帮助孩子,我相信他苦于没有别的方法。

孩子肯定也是幸运的,也是有觉悟的,在爸爸做出“监视”自己举动的时候,他选择了报警,他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

可是他们不能走进彼此的内心。

中国式父母的一大毛病,就是喜欢“越界”。

他们并不是不爱孩子,只不过他们习惯打着爱的名义,肆意干涉子女的生活,侵犯了子女的隐私和自尊。

而这一切的结果是,把孩子越推越远。

很多父母,

都活成了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隐私是什么?

这不仅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必需元素,更是孩子在很多不称职的父母的“淫威”之下最后的避风港。

可这一点很多父母都要拿走。

有的孩子童年很幸运,一出生就可以拥有那种被父母尊重保护的宁静生活。

而有的孩子,终其一生,可能都要用疲于奔命来寻找那片宁静。

有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叫“妈妈的遥控器。”

坦白说,这一集看得我后背发凉。

这简直就是真实版楚门的世界。

小伟的妈妈离婚后就把儿子小伟看成了生命中的一切。

有一次,母子俩吵架了。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妈妈则觉得儿子太不听话,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

就在母子俩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这天明明该是星期四,但小伟到了学校之后大家都说是星期三。

一开始小伟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但慢慢地他发现事情实在邪门——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样,撞见同一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上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成绩单……

他一直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星期三。

原来,吵架当晚,妈妈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时间。

而她一次次把时间倒回去,就是为了让小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才会把他从“时间牢笼”里放出来。

这种生活让小伟陷入了痛苦之中,他也想过反抗,但妈妈就会威胁他说:“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他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开始尝试自杀,却崩溃地发现,即使是自杀,妈妈也可以让他重新来过,因为每一次死后妈妈都会按下“倒带键”,让他回到自杀前的那一天。

真是太让人恐怖了。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妈妈手里拿着一个无形的遥控器,在遥控孩子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没有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个体来对待。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来不是家长们的附属品,更不是“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

尊重是相互的,信任也是相互的。如果家长一味地用自己“霸道”的方式干预孩子的人生,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你以为你是爱孩子,

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伤害

无独有偶,这个14岁小男孩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前几天,“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读书”的新闻被顶上了热搜。

这位妈妈,在家里搞了个云台摄像头,通过手机随时监视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是否按时看书,坐姿是否端正。

她还冷不丁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喊话:

“坐直一点!”

“你在看什么书啊?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这真的太太太太恐怖了。比《小欢喜》里的宋倩监视英子学习有过之而无不及。

难以想象,对那么小的孩子来说,做作业被妈妈全程监视,会留下怎样的阴影。

有的爸妈没装摄像头,直接把门把手砸了,留下了一个恐怖的“黑洞”,正好可以放得下一双眼睛。

“我再也不想在那个门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这是一个初中男孩对妈妈的控诉。

男孩李锦沅在一次和妈妈的争吵后,发现自己卧室的门把手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拳头大小,黑黝黝的窟窿。

有时候,客厅的灯突然熄灭,男孩下意识地回过头看。

猛然发现那个窟窿后面,有一只眼睛盯视着自己。

那是妈妈的眼睛。

她卸下了门把手,就是为了看儿子是不是在偷玩、有没有认真学习……

孩子请求妈妈,把那个门眼堵上。

妈妈答应之前,先提出了两个条件。

“一、你的房门不能上锁;

二、你不能在里面搞小动作。”

必须在这几项中选择其一,这难道不是从一双眼睛换成了另一个影子吗?

对孩子的伤害一点都没有减少。

有的人说这是爱子心切,恨不得时刻把子女守在怀里。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爱,太恐怖。它给子女带来的不是关爱,而是伤害。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有“边界感”。

长期被父母“监视”的孩子,难以想象他们的内心会有多压抑,他们的性格大概率会自卑,内向,和父母的关系也会是可以想象到的悲凉。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满足的是一时的控制欲,最终换来的,一定是两代人的不幸。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活成自己

《妈妈的遥控器》里有句话印象很深刻:

“妈妈,既然是为我好,为什么不能让我自己决定?”

由此可见,孩子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尊重和独立的机会的。

把机会交给孩子,他们真的可以活得很好。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今年广受争议的北大考古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谈起自己的父母忍不住流泪:“谢谢爸妈理解,并支持我的选择。”

她的妈妈在接受采访,能感觉到有些局促,但更多的是淡定和从容:“我们都不懂这些,孩子喜欢什么,就让她学什么,我们相信她。”

“我们相信她。”短短几个字,多么有力量,又是多么难得。

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个“赚钱的专业”呢?但这位妈妈却把选择的权利完全还给了孩子。

这位妈妈不仅获得了女儿的感激,更得到了全网的尊重。

所以,我们不能一边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一边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

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但却不是你人生的延续。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因为他们的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学会放手,才能收获更多爱与自由。与各位家长共勉。

*作者:智慧父母主创团秦一。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