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代巡台御史象征皇权渡海的监察大臣,仍逃
TUhjnbcbe - 2025/2/22 17:50:00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御史是中国监察制度的执行者,监察制度自秦汉形成并发展至今,对维护政治体制的运转,起到重要作用。清代为我国古代御史制度发展完善的巅峰时期,为历代监察制度的集大成者。

为执行不同事务,清政府设置特定御史,如巡视五城御史、巡按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等。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收复台湾,并纳入清朝版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进行管辖,台湾建立起制度严密的管理机构。

台湾地区的监察御史为“巡台御史”,又称为“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为代表中央的钦差大臣,康熙六十年()初设,乾隆五十二()年取消,共运行六十七年,汉御史二十五位,满御史二十二位,共四十七位巡台御史在台任职。

一、巡台御史的设置

自三国东吴时期,就有中原王朝经略台湾的记载,隋、唐、宋、元历代都有对台湾统辖的记录。明末,西班牙、荷兰人占据台湾,后被郑成功驱逐,但台湾为郑氏集团占据,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至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复台湾,次年,在台设置一府三县,台湾才重新被中央政府管辖。由于台湾地处海疆,流民众多,康熙六十年(),爆发“朱一贵起义”,半月便攻克全台,台地官员四散逃走,此事使康熙帝大为震惊,决心在台谋划一条传递消息的通道,因自此设置巡台御史一职。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收复台湾,结束了割据时代,与大陆统一。在台湾收复后,清廷对其弃留问题有较大分歧,直至二十三年四月,才下诏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将台湾收归版图。

清初收复台湾后,虽在台湾弃留问题上争议近一年之久,随着对台湾地区认识的加深,最终意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对台湾进行积极开发建设,缉捕贼寇,稳定社会秩序,百姓各安生业,巩固了东南海疆。

台湾地区收归版图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清代国家制度随社会变动随时调整,对台政策也适时调动。台湾设府后,虽有民乱,但均未酿成大祸。

直至康熙六十年()五月朱一贵起义,康熙帝意识到台湾远在海外,台地官员虎饱鸱咽,民不聊生,原先吏治不足以对台进行控制,因此加强对台湾的监管。

御史担任特殊委派的传统。巡台御史亦是其中一种承担特殊委派任务的御史,他们由天子钦派,作为天子耳目,自北京出发,前往台湾查看海疆重镇,达到皇权直接介入对台湾的管辖的目的。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对台地官员的失望,亟待解决缺乏台湾地方官员缺乏监督的问题,这也是对福建大员兼辖台湾,隔海遥制制度的反思。朱一贵起事暴露出清前期对台湾管辖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

巡台御史为康熙首创,这也代表中央对台湾重视程度的上升。台湾作为大陆政权的海外岛屿,在天堑的阻隔下,管辖方式与大陆地区不同。

隔海遥制未能有效监管台湾地区,福建官员未渡海视察,难以知晓岛内政务,巡台御史弥补了福建官员治台的缺陷。巡台御史的设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中央对特殊地区的直接管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皇权渡海’”。

二、巡台御史反映台地舆情

巡台御史这一官职起到了反映台地舆情的作用。康熙末年,对台政策主要基于“抚边”、“防乱”两点,巡台御史在设立之初,并不参与台湾地方事务,只反映台地舆情,向中央按时传递台地信息,驻台震慑地方官员,安抚边防。

自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五年(),巡台御史在台湾一直充当安辑地方、传递实情的角色。此时期巡台御史为吴达礼、黄叔璥、禅济布、丁士一、景考祥、汪继燝、索琳、尹秦,这八位共有二十四封奏折,内容涉及到台湾地区番务民情、弹劾台地官员、题奏台地建设意见等内容。

巡台御史设置初期在台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反馈,为清政府治理台湾,维护台地安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反馈台湾有关国计民生的讯息,是巡台御史在台地的重要工作。巡台御史所到之处均需体察民情,及时向朝廷汇报台湾自然灾害、雨水收成、番务等情况。

巡台御史反馈台地民情,中央也对巡台御史奏报内容积极响应,及时调整对台措施,使中央对台地决策更为及时、精确,更加有效的治理台湾。

巡台御史为监察人员,负责对台地大小官员的监察,亦对失职人员的弹劾。御史的监察职能为主要职能。康熙帝在设计此职,便是为了监督远在海外的台地官民。

巡台御史还有密奏奏事权,在台监督台地所有官员,上至福建督、抚,下至台湾道、镇、知府、知县。台地官员的履职情况也与台湾百姓生活及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巡台御史在初期,仅对台地渎职人员进行弹劾上报,并不参与纠察地方官员的事务中。

清领台湾,初设一府三县,台地较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台地建设落后,发展缓慢。中央政府缺乏对台地实地考察,对台湾认识不足,难以做出适合台湾地区的决策。巡台御史奉命在台任职,不仅肩负监察台地百官之责,还需向朝廷奏报台地消息。有部分巡台御史在台考察期间,对台地建设积极献言建策,希望能够完善台湾设施,推动台地发展。

黄叔璥、吴达礼、禅济布为代表的巡台御史上奏的台地建设意见都曾被中央接受并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台地控制,对推动台地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巡台御史初设时期,仅作为传递台湾消息的工具,辅助中央监控台地。巡台御史由皇帝钦派,又有奏事之能,对台地官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以巡台御史在台活动为线索,此时期巡台御史在台积极传递台湾民情,为中央了解岛内实情,及时调整对台措施提供了重要帮助;监督台地大小官员,及时弹劾昏官庸吏,整肃台地官场的不正之风;在台地建设问题上建言献策,完善设施建置,为巩固海疆作出了贡献。

三、巡台御史职责的演变

巡台御史康熙六十年()初设,六十一年派遣,乾隆五十二年()取消,共运行六十七年,其职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依照皇上的需求和御史履职情况及巡台御史与台湾地方官员关系,适时调整其职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条奏台地事宜、参与地方事务、监察职责弱化。

起初,巡台御史群体承领领皇命,代替皇权,在台湾地区行走,可以立即掌握台湾地区的一切信息。御史认为台湾地区有关国计民生之事,均可分条上奏,以此来震慑台湾官员。将台湾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至京师。

台湾当地的地方事务巡台御史不必插手管理,只需将实情及时反馈给皇帝,由皇帝定夺,巡台御史群体仅作为传递信息的通道。巡台御史在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五年()期间,传递台湾自然灾害、雨水收成、检阅营伍、稽查地方、奏报番务,作为皇权监控台湾的媒介,没有实权,但对台湾当地官员起到震慑作用。

随着御史群体工作的完善,和皇权的信任,权力也不断提升。巡台御史在设置时,未有具体详细的职责规定,康熙帝设职之初晓谕巡台御史不必管理地方事务。然而,在其履职尽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参与到地方事务中。到了雍正时期,他则要求巡台御史全面参与到处理地方事务中,并对地方事务处理过程及结果详细奏闻。

此时的巡台御史每年需要巡阅营武,检验水路营兵操练。随着台湾地区开发的深入,还需要每年前往南、北两路巡视,由于巡台御史具有直奏皇上的权力,加之亲自前往番社考察详情,因此提出的理番建议,大多被中央接受,台湾早期的理番政策多出于巡台御史之手。

巡台御史由设置之初奏事之职逐渐成为台湾理事之职,握有实权。

自乾隆三十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为巡台御史监察职责弱化时期,此时期巡台御史派遣时间并不固定,仅作为临时巡查台湾官员,有事前往台湾巡查,事竣即回,监察职责弱化。在这二十三年时间内,共有八位御史奉旨巡台。此时期巡台御史极少参与地方事务,未有大作为。

乾隆帝认为,巡台御史在台,与道、府和本省督、抚职权重叠,且该群体近年来并无特殊贡献,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由于清政府在台湾地区的权力已经逐步稳固,原本监察目的的巡台御史已经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起初,由于闽浙总督客尔吉善提出巡台御史于台湾而言可作为中央震慑地方的工具,继续监察地方官员,因此巡台御史之职得以保留下来,但权力被逐步削减。至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停止派遣巡台御史,命福建督、抚与水师陆路两提督轮值渡台,监管地方事务。

自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五十二年(),这二十三年内,巡台御史在台时长,未有超过一年之期,留台时间过短,难有建白,对地方无益。此职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最终失去实权被撤销。

结语

巡台御史为中央委派至地方的钦差大臣,既要代替中央治理地方,又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巡台御史象征皇权渡海的监察大臣,仍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