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从监控视频到死者遗嘱,事情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下午18时16分,林同学走出教室来到3楼,一路来到了2号楼3楼。
随后,林同学来到了篮球场,走进了篮球场的内部通道。
通过内部通道,林同学来到了负一楼的水泵房。
本来很正常的林同学,突然掏出了一把小刀开始割腕!
在尝试自杀无果后,林同学离开了水泵房,来到了实验室5楼。
随后来到了两栋楼之间的平台,此部分为监控盲区。
在接近10分钟的监控空白后,发现了林同学坠楼的身影。
而最受争议的“监控盲区”,是两栋楼时间的平台,而这部分基本很少有人来,而且绝大部分的学校在这种地点都不会有监控。
根据图片来看,这部分还是属于不开放的区域,这种平台的大门一般来说都应该是锁上的,不知道林同学是怎么上去的。
而且退一步讲,录像已经完全曝光,林同学身边并没有其他人尾随,而且目的比较随机,不会出现有人提前约好并且在平台上等待林同学的情况出现。
而且事后警察也查看了林同学的手机,并没有发现相关聊天内容。
综合判定,这是一起自杀事件。
至此,案件告破。
在追溯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时,新华社报道:「警方曾调取小林身前的聊天记录,其中表露出自我否定、多虑情绪,在与同学的聊天中谈及:『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官方通告中也提及:「成都49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类似此事件的自杀、自残悲剧时有出现。
每1分钟就有两个孩子自杀
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死因。
上海也曾做过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4.39%的孩子,有过一闪而过的自杀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占15.23%;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
这些数据令人脊背发凉,而这些孩子自杀的原因令我们非常吃惊。
河北邯郸,一名9岁的学生,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踢出钉钉群,跳楼自杀。
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不完作文而跳楼自杀。
南宁12岁的男孩,因为家长没收手机,而跳楼自杀。
江苏常州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作文被老师批评不正能量,而跳楼自杀。
陕西西安,一名12岁的女孩因语文测试成绩只有76分,非常不满意而跳楼自杀。
可能很多家长都无法理解,为何这些小事,孩子就会过不去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父母总希望培养出一个成功、优秀的孩子,却从未教孩子要学会放下,从未教会孩子学会与社会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
于是,他们在面临失败的时候,无法接受,总会否定自己,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所以相比于成功,我们真正应该养出一个心理健康、阳光的孩子。
优秀二字,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大家还记得“张一得自杀事件”吗?
为了儿子的成长,老得几乎付出一切、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把能对儿子做的都做到了满分:
每天变着法给孩子做饭,十几年来菜单没有重样;
每天坚持给儿子拍照,17年拍了20多万张,拍坏了5部相机;
为了孩子学好英语,老得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为了记录儿子的成长轨迹,甚至他建了一个“一得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儿子的第一双鞋,第一个玩具,每一张奖状……
在老得如此精心照顾下,张一得也很争气,他不负所望,以托福满分分(到为满分)成绩,申请到了埃默里大学哲学系学位。
一切都朝着“望子*”、“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美好故事方向发展,直到一得自杀。
完美的单亲爸爸和阳光少年的故事,最终走向了悲剧,实在太令人惋惜。
而看到一得去世的消息时,疫苗君下意识想到的人,竟然是吴谢宇。
他们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但他们曾有个共同的标签:灿若明星的优秀孩子。
让人叹息的是,一个选择了弑母犯罪,一个选择了自我了结。
当他们猝不及防地成为公共事件中的悲剧人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一个现实:
外人眼中优秀自律、明媚上进的孩子,和真实的他自己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
就像我们至今都不清楚,吴谢宇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样。
我们也没法揣测,除了媒体报道中的事实,一得真实的内心是什么样子。
以至于优秀的他,最后跌落到深渊里,成为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样子。
在《无声告白》中这样一段话: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优秀二字,不应该是孩子来人世一趟的唯一标准,家也不应该是一个以爱为名义设置的牢笼。
不过度消费孩子,不给孩子过高的期望,是对TA最好的保护和尊重。
“好父母”并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好
我们要争取当个好父母,但我们不能活在“当个好父母”的目标里,而忽略了这样一个真相:
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证明自己好,而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好。
如果我们做的一切,只是为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好,而孩子感觉并不好,那只能说明我们活在自己的执念里,而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和内心。
为人父母,不要沉浸在“看看我多爱你”的证明里,而是活在真实的关系里。
何况,孩子与孩子的天性有很大差别,有的孩子天生敏感脆弱,有的孩子天生泼皮耐打;
有的父母天天吵架,孩子依然学习很好,兀自长大;有的父母整日小心翼翼,孩子还是悲观绝望,跌落抑郁。
一个孩子自杀,也不一定就是原生家庭的罪过。
可能他遇到了很多事情,是父母没有经历和陪同的。
所以疫苗君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看到:
不必当分的父母,当80分的父母就很棒。
在宽容和接纳里看孩子,一个有缺点有优点、有脆弱有光芒的孩子。
知道孩子,不仅是我的孩子,还是他自己。
更知道,爱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你所是。
这样就很好。
▍图片:百度图片、川观新闻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