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米
来源:健识局(jianshiju01)
全文字,阅读需5分钟
医疗器械行业即将迎来行业大整顿。
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心脏支架、耳内假体、髋关节假体、球囊扩张导管等18种临床常用产品被纳入。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部门在《清单》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增加品种,形成省级清单,并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定医疗机构清单。
同时,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加强医用耗材管理,并按照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工作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此次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的公布,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继药品之后,高医院的整顿风暴,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带量采购的环节。
行业整顿加速
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即将开始
继药品之后,医疗器械行业的整顿正在加速。
年7月,国务院公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明确,加强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将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相对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作为重点治理对象。
此次国家卫健委公布第一批重点治理清单,覆盖了大部分临床常用的监控品种,一旦出现用量大且金额异常的情况,这类耗材供应商要时刻警惕了,停用熔断将成为常态。
事实上,随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凸显。有业内人士指出,高值耗材在流通环节的费用占比约为30%,充分说明器械行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高值耗材的使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医院内部也只是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最有“话事权”,因此监管部门很难插手耗材的使用管理环节。
图/视觉中国
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明确提出自年起,医院要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
同时,在年6月底前,各省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年12月底前完医院绩效考核,年起每年6月底前完成上述工作。
随着医保局的介入,对耗材的治理也将成为今后医改的重点,各省市也都在加紧落地新的耗材监管制度。或许,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更大规模的耗材大整治或许即将来临。
斩断灰色利益链条
30%企业将在5年内淘汰
就在药品开展4+7全国扩围之际,耗材带量采购也提上日程。
此前,京津冀三地医疗保障局年11月在津签订《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合作框架协议》,医院结合临床需求和历史采购情况,申报下一年度计划采购需求。而具体的计划采购量,原则上不低于年度总用量的60%。
年12月,苏州市、盐城市、宿迁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对腔镜下单发不可吸收夹、人工合成骨(骨块、颗粒)、带线锚钉三种高值耗材,近个品规现场谈判降价。谈判结果显示,最高降幅高达63%。
同月,安徽省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省属公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试点)实施方案》,对骨科植入(脊柱)类、眼科(人工晶体)类产品开展集中带量采购,采购量分别为年度两类耗材采购量的70%和90%。
安徽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表示,随着安徽省带量谈判议价工作完成,骨科脊柱类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人工晶体类总体平均降价20.5%。
图/视觉中国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后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必然是大趋势,但大幅度的降价可能会给生产企业造成暂时的生存压力。“高值耗材产品一旦进入带量采购模式,必将会优化渠道,才能立足于未来的市场。”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实施带量采购的真正目的,“降价”绝非首要,就是通过新成立的医保局集“招采、支付、监管”大权一身,斩断中间环节灰色利益链,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策冲击下,医药器械行业将发生巨大改变,预计有30%企业需要转型,这个行业在未来3-5年对企业的淘汰会加速。
编:逗号
END
推荐阅读健识局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