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在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如今,物联网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二、物联网应用场景一般来说,谈到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会划分为三种场景:
1.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RFID可能是三种场景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变成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的资产贴上电子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
2.基于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WSN即WirelessSensorNetworks,与此相关的包括视觉传感网(VSN,VisualSensorNetworks)以及人体传感网(BSN,BodySensorNetworks)等其他传感网。
传感网络主要由一系列的无线传感器组成,共同协作完成对特定周边环境状况的监控,这些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化学成分、压力、声音、位移、振动、污染颗粒等。
3.基于M2M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业界认同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应该是最广泛的,包含了EPCGlobal和WSN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
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的应用场景
3.1智能门禁系统
传统的门禁系统基本上都是接触式的,通过指纹识别、门禁卡等方式来实现考勤、门禁等管理。
而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则不然,由于RFID可以远距离感应,意味着门禁不需要近距离刷卡或者刷指纹的方式,而只需要通过RFID标签携带者远距离感应即可识别身份。
近期在某外国语学校实施项目过程中也提到了此方案,该学校作为地标性的学校,倡导“高大上”,目标是建立智慧型校园。同样采用了RFID的考勤方案:学生一卡通集成了RFID电子标签,在进出校门的时候,门岗通过布设远距离感应器或者地感线圈来识别学生/教师身份,作为考勤的数据。
此方案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有较多的厂家都能提供此方案。
3.2能耗监测系统
一般来讲,能耗监控主要包括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天然气量或者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与其他能源应用量的控制与测量。(以下所提到的水电仅作为示例,实际环境中可能不只是水电能耗的监控)
按照传统的理解,学校的水电消耗同样需要专门的维护人员定期的抄表读数,对于突发的异常情况无法提前预警,往往发生漏水漏电的情况而无法立即发现。
而将物联网概念引入能耗监测管理中,则可以在水表和电表上加入通信协议,将水表和电表的读数通过协议(如协议)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中,并最终汇总到服务器端,然后服务器端可以提供各种分析应用。
常见的分析如下:
当然,类似计划于报警、运行报表之类属于基本功能了。
15:00
3.3资产管理系统
采用物联网方式的资产管理系统不仅仅在学校里能够使用,很多企业都已经应用很成熟了。
基于标签的资产管理在资产出入库、资产盘点的时候特别方便,一改传统的人工盘点、人工统计方式,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统计。(当然这种场合在图书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的应用。)
一般的资产管理系统架构如下所示:
3.4环境监控
一般环境监控在校园中主要应用与校园周边空气质量(PM2.5之类)监控、机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监控。
这些应用可以以多种呈现方式,包括3D的方式更加直观展现监控效果:
在目前校园中,我们也有尝试过这些传感器的部署,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个人认为还是校园里面对于这部分的